本會簡介

香港彎曲而綿長的海岸線及長年宜人的亞熱帶氣候,為進行滑浪風帆活動提供了優厚的環境。香港既有平靜的港灣亦有風高浪急的水域,無論是初學者還是發燒友,你總會在香港找到合適且能帶來無比樂趣的地方,加上溫和的四季天氣讓滑浪風帆活動得以全年進行。滑浪風帆更是香港發展得最迅速和最普及的水上運動之一,它能帶給你無窮的刺激及挑戰。當你完成基本課程及掌握初步技術後,便能在碧波上享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樂趣,及拉近與大自然之間的距離。滑浪風帆運動於七十年代引入本港,香港滑浪風帆會於一九七九年成立,旨在推動及籌劃滑浪風帆運動在香港的發展。

本會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訓練課程,籌辦本地及國際賽事,並向有意成為滑浪風帆教練的人士提供專業資格評核,及向賽事管理人員提供階梯式的培訓;亦為舉辦滑浪風帆課程的機構進行認證;同時選拔優秀的運動員代表香港參加國際賽事。

經過多年的規劃和發展,本地運動員能在國際滑浪風帆比賽中屢獲佳績,為本港體壇爭光不少。亦貫徹本會的創會初衷 – 培育具潛力的運動員參與國際性比賽,及致力推廣滑浪風帆運動給不同的人士接觸參與有賴社會各界的支持,及廣大市民特別是青少年的積極參與令運動能在普及化和精英化下雙軌發展。

中國香港滑浪風帆會歷年發展回顧

香港滑浪風帆會終於瓜熟蒂落,會長議定由大家推選(El Presidente,此名稱由Mike Horner 提議,結果他本人於四年後當選)。首屆會長及秘書分別由Chris Howard 醫生和法國人Renaud Rivain 當選。當時會員只有三十人,每年會費五十大元。在大家齊心協力捐助下,終於籌得足夠資金買了三個浮泡和定位錨。在那段日子,我們沒有自備汽船,因此要各會員駕駛滑板出海,安放浮泡和定位錨,劃定比賽航程。

與此同時,西貢沙下也有另一批滑浪風帆發燒友在譚千根和Andy Nisbett 提倡下,開始組織起來,而且經常聯群結隊,滑浪到附近的島嶼野餐去。

除了上述即興的比賽外,香港滑浪風帆會也開始參加其他會所組織的大賽,例如:Stanley Services Boat Club、大埔遊艇會、Gordon Hard Boat Club 及小西灣船會。

同年,本會加入香港帆船總會為附屬會,並開始印發會員通訊刊物,公布各項比賽消息及聯誼活動,以及各種帆和有關設備的最新發展消息。

一九七九年可算是香港滑浪風帆會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年度。在那一年的十一月,本會舉辦第一屆全港公開大賽,由萬寶路、Gaastra 及Neil Pryde 贊助。這些贊同商除了出錢之外,同時提供許多寶貴意見,使到大賽順利完成。當時共有三十人參加這次為時一日半的賽事,結果由來自泰國的Bamroong Ruamsap 擊敗了本港的Willem Blauuw,奪得錦標。嗣後,香港滑浪風帆會每年舉辦一次錦標大賽,吸引愈來愈多海外健兒來港參賽。
隨著新聞界大事報道,這種海上活動遂漸流行。繼而長洲和大埔吐露港也發展成為滑浪風帆的活動基地。

1980

香港滑浪風帆會開始游說政府,申請在赤柱正灘撥地設會址,供會員存放滑板之用。與此同時,有些高手也遠征海外,到泰國的芭提雅參賽。Mike Horner 亦於此年接任秘書兼司庫。

1981

會方募集各方捐款,終於買了第一艘汽船…一艘十三呎長的Boston Whaler。是年舉行的公開大賽也改由健牌贊助。

1982

蔡利強在亞運會奪得銅牌,對本港滑浪風帆運動無疑是打了一口強心針。政府津貼本港代表往海外參賽的撥款額也有所增加,於是本會開始派選手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各地參賽。第二級滑板(圓底板)也於是年引進香港。由Steve Burton 主持的教練訓練班,也培養了不少教練人才。

1983

在二月舉行健牌金杯大賽,在南丫島對開海面採用世界級航道作賽,共有中國、日本、菲律賓、印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南韓及香港九隊參加角逐。結果日本隊技高一籌,壓倒菲律賓隊奪得冠軍,香港隊名列季軍。港隊私Paul Etherington 在是役有出色表現,除了其中一個回合的成績欠佳之外,每次出賽均能名列前五名,為港隊爭光不少。

創辦會長Chris Howard 任職四年後,亦於是年請辭,由Mike Horner 繼任,並聘任Carolyn Hopkins 主理日益增多的會務行政事務。Andrew Hunter 接任秘書兼司庫。

1984

奧運會在洛杉磯舉行,蔡利強獲派代表香港參賽,名列三十二。是年舉辦的健牌金杯,海外勁旅除日本外,其餘皆重來香港角逐。結果泰國隊奪標,中國隊屆居次席。這次比賽最得一提者,就是全場共錄得三十二次抗議,而Bertie de Speville 處理投訴,平均每次費時九十分鐘。奧運金牌得主Stefan Van Den Berg 也參與此次比賽。而蔡利強與奧運對手再次碰頭,不由大發神威,勇奪個人賽事冠軍,湔雪奧運落敗前恥。是年會員人數打破六百大關,而且開辦第二級滑板賽事。Andrew Hunter 於是年接任為會長,而Hartwig Holtz 接任秘書兼司庫。

1985

本年的健牌杯大賽,參賽代表隊包括中國、日本、泰國、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本屆賽事委員會共發現十七名賽員所用帆板不合符第二級帆板賽例規定。此事涉及中國及泰國隊。結果擔任滑板量度員楊永安,沙灘主管胡家強和賽事委員會主席黃澤安,須日以繼夜趕製量度滑板的尺寸模型。

當日凌晨三時半便有人提出第一次抗議,賽事需暫停兩日,以便有時間量度所有比賽滑板。同時舉行一次馬拉松式的抗議聆訊,由Bertrand de Speville 主持,為時由晚上八時至零晨二時,結果取消了十四名賽員的參賽資格。

是年比賽由泰國險勝中國,新加坡得季軍。香港隊名列第五。在會務方面,會方對Tornado 滑浪的分組問題難於取決。是年譚千根接任會長,Hartwig Holtz 任職秘書兼司庫不久後因事請辭,由Jonathan Forrestal 與黃植榮接任。

1986

在英聯邦國家帆船賽中,陳繼安在滑浪風帆奪得銅牌,再次引起新聞媒界對滑浪風帆運動的注意。是年因應邀參賽反應欠佳,因此會方放寬第一級滑板(平底板)的尺寸限制,並准許使用全帆骨帆參賽。是年流行用短板,因此會方計劃設立D級比賽,此級別是不限滑板尺寸。黃澤安接任會長、黃植榮任秘書,植繼宗接任召庫。

1987

健牌滑浪風帆錦標大賽暨香港公開大賽由赤柱移師到長洲舉行。首次舉辦D級賽事,共有四十五人參加該組賽事。興建赤柱會址計劃已有定稿。黃世寧接任會長,黃植榮任秘書,植繼宗接任司庫。

1988

經過九年不斷努力後,赤柱會所終於在會所建設委員會努力下,得到皇家香港賽馬會及康樂體育局的慷慨捐助而終底建成。這是香港滑浪風帆會和本港滑浪風帆運動的一個新里程。有了這個活動基地後,香港滑浪風帆會將可進行各項計劃,致力發展這個有益身心的海上運動。

1989

我們在石澳成立一新分隊,為會員提供比賽設施,增加本會的知名度和推廣滑浪風帆運動。
我們為對滑浪風帆運動有興趣的香港普羅大眾設計了一個完整的訓練計劃,針對他們的興趣和能力提供一個漸進式的訓練/學習系統,又推出認可滑浪風帆學校計劃,目的是指導學校安全和專業地訓練學員,並與區域市政局合辦教練培訓課程,並與教育署和市政局合作,以低廉的價錢向青少年提供滑浪風帆訓練。

陳智明博士接任會長,黃世寧成為前任會長,這是一個新設立的職位,一來可以令會務順利執行,又可增加人手,王維君和李鏡波分別出任秘書和司庫,本會的行政管理進入一個專業化的紀元。

1990

陳博士夢見金牌,在他的極力推荐下,本會聘請艾培理,由四月至七月帶領黃德森、王合喜和李麗珊到歐洲習訓,為期四個月,並參加多個大型比賽,這決定成為日後奪取金牌的基石,結果亦令人鼓舞,同年九月,珊珊在亞運會奪得銀牌,森仔得第四名。

滑浪風帆日誌亦印製出版,為學員提供一個在各種天氣和風力下航行的紀錄,由於本會的大力宣傳會員也增加至近八佰名。

我們失去了主要的贊助商,但在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的支持下我們仍然舉辦香港公開賽,黃德森的成績突出,他奪得錦標和一萬元的獎金,李麗珊則奪得女子組的冠軍,我們也參與在尖東海旁的「百萬航」慈善賽。

會長陳智明退任,而成為前任會長,王維君繼任,植繼宗再加入執委做秘書。

1991

我們在屯門成立一個新分隊,分隊增加到六隊。 本會被選為重點發展體育項目,重點推廣四年,美孚石油有限公司亦成為我們的新贊助商,為期三年,美孚贊助兩項重要賽事,就是香港公開賽和香港巡迴賽,巡迴賽有六站,分別在各分隊地點舉行,成績加入香港排名榜計算績分。

李麗珊、黃德森分別在亞洲錦標賽奪標。

司庫李鏡波退任,黃天造繼任。

1992

艾培理提出青少年發展計劃以訓練青少年成為香港代表隊成員,本會接納了該建議。首先,我們與教育司署合辦「學校發展計劃」,在暑假期間訓練200名由14至18歲的學童,從中選出有天份的作深入培訓。

會訊亦以彩色封面出版。

我們舉辦第一屆港澳滑浪風帆賽,十五位高手由香港航行至澳門,李麗珊奪得冠軍,她的板速快得難以置信,連跟隨她的遊艇也因機件過熱而燒了一部內燃機。

奧運會加入女子滑浪風帆項目,李麗珊得第十一名,黃德森在男子組排二十名。

會長王維君,秘書植維宗,司庫黃天造連任。

1993

由於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的加入,我們擴展青少年訓練計劃,訓練人次增加至一仟人,並舉辦青少年錦標賽。

我們又推出教練發展計劃,包括三階段的訓練証書課程,頒發的証書受香港教練委員會承認。
青少年隊成立,受訓一年後隊員已經有能力參加香港巡迴賽和公開賽。李麗珊奪得亞洲錦標賽和世界錦標賽的冠軍,排名升上世界第一位。

為了應付繁忙的會務,全職的受薪工作人員增加至六人,包括一名總幹事、一名高級體育幹事,一名體育幹事、一名教練幹事及兩名行政助理。司庫黃天造退任,林永聰繼任。

1994

香港代表隊健康地成長,李麗珊仍然高據后座,但在亞運會她被中國的李科擊敗,只得銀牌,黃德森也一樣被中國的錢紅擊敗只得銀牌一面。艾培理奪得最佳教練獎和全年教練大獎。 本會搬入體育大樓新址辦公。

林永聰出任新設的副會長一職,司庫由梁敏兒出任。

1995

本會再被選為重點推廣的目標體育項目四年。

美孚石油退出贊助,但在康體發展局和區域市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在長洲舉辦了亞太區滑浪風帆錦標賽,由於本會申辦一九九八年的世界賽,國際賽帆聯盟和國際奧運板組織亦派員觀察比賽場地,對本會的組織能力和賽事管理才能,印象深刻。

司庫梁敏兒退任,馮佩茵接任,她是首位加入執委的女仕。

1996

陳智明的金牌夢實現了,李麗珊在奧運會奪標。

“ZEST”贊助香港代表隊的發展四年。本會亦設立短板委員會全力推廣短板活動。本會亦榮幸地獲得香港奧委會邀請成為觀察會員,亞洲風帆會亦同意成立亞洲滑浪風帆委員會,去推廣亞洲巡迴賽和排名榜,本會將會是該委員會的主席。

司庫馮佩茵退任,梁啟儀接任。

1997

由於參與滑浪風帆的青少年日漸增加,故“ZEST”滑浪風帆青訓基金從今年起開始撥款,用以資助本港滑浪風帆青訓計劃,如購買基本器材、組織訓練營、比賽及支付青訓隊參加海外比賽的經費。

李麗珊於澳洲珀斯舉行的世界滑浪風帆賽女子奧運板中奪得冠軍,這是她繼九三年日本世界滑浪風帆賽後,再次奪得滑浪風帆世界冠軍的榮銜,也是首位亞洲運動員成功奪得兩次世界冠軍。

1998

經過一個多月緊密的賽前訓練及準備後,香港滑浪風帆代表隊在泰國舉行的亞運會凱旋歸來。李麗珊終於如願以償,成功奪取她的首面亞運金牌。而黃德森亦竭盡所,最後在眾敵手中奪得銀牌。

1999

由教練紐碧嘉帶領何智豪參加於芬蘭舉行的青少年世界錦標賽,憑著何智豪堅定的意志及穩定的成績,完成十一場賽事,終於登上滑浪風帆世界青少年冠軍的寶座!

副主席林永聰先生退任,周偉良先生繼任。

2000

李麗珊於澳洲奧運會取得第六名。
陳敬然於世界青少年帆船賽獲得第三名。

2001

鄭國輝於世界青少年帆船賽獲得第三名。
陳敬然於世界青年滑浪風帆錦標賽中勇奪冠軍,成為繼何智豪於一九九九年後第二位獲得世青冠軍的香港運動員。
王維君退任會長,由趙不求接任。

2002

李麗珊分別於亞運會、亞洲滑浪風帆錦標賽、荷蘭帆船錦標賽及德國帆船週中,共取得四面金牌。
陳敬然亦在亞運會取得一面銅牌。
陳慧文於世界青少年帆船賽獲得第三名。
赤柱會所加建上蓋工程於十一月底完工,大家的帆板不用受日曬雨淋之苦。

2003

一場「沙士」風暴,令二月出發往歐洲訓練及比賽的香港代表隊要改變計劃,繼續留在當地集訓,最終要五個多月後才可回港。
茹詠豪在世界青少年帆船錦標賽,憑最後一場比賽中險勝,奪得冠軍。這是繼一九九九年由何智豪奪得奧運板組冠軍、二零零零年陳敬然得第三名、二零零一年鄭國輝得第三名及二零零二年陳慧文得第三名後,再次有香港代表勝出。
首屆粵港青少年帆板巡迴賽,分別於在深圳、汕頭及香港三地成功舉行。
李麗珊獲特區政府頒發銅紫荊星章。

2004

李麗珊於雅典奧運會取得第四名。
第二屆粵港青少年帆板巡迴賽,分別於八月在汕頭、十月在香港及十二月於澳門成功舉行。
本會亦成功協助澳門風帆船總會舉辦慶祝澳門回歸的滑浪風帆錦標賽。
本會推展聯校訓練計劃,該計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統籌及資助,教育局、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協辦以配合學校的日常運作,讓全港中、小學及特殊學校的學生在課餘時間可參加滑浪風帆培訓。

2005

李麗珊、陳慧琪、何智豪、陳敬然及鄭國輝,在墨爾本帆船錦標賽中奪得兩金、兩銀及一銅
第三屆粵港青少年帆板巡迴賽,分別在深圳及香港舉行。
本會成功協助深圳滑浪風帆隊舉辦深圳滑浪風帆公開賽。
地政總署正式受權本會將赤柱的滑浪風帆訓練基地及會所的管理範圍擴大。

2006

陳敬然在多哈亞運會,以九場全勝姿態勇奪男子Mistral板輕量級組別的金牌,並在亞洲滑浪風帆錦標賽及亞洲帆船錦標賽中取得兩面金牌。
何智豪在多哈亞運會奪得男子Mistral板重量級組別的銀牌及亞洲滑浪風帆錦標賽的冠軍。
陳慧琪在多哈亞運會獲得女子Mistral板組別銀牌。
本會成功獲得國際RS:X 板組協會的認可,在亞洲首次主辦該組別的賽事,而RS:X 板組亦決定為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的唯一指定器材。
同年,聯邦快遞贊助本會舉辦FedEx 2006 RS:X亞洲滑浪風帆錦標賽暨香港滑浪風帆公開錦標賽。
在三月份,本會有幾位會員前往多哈擔任亞洲帆船錦標賽的賽事主管,而他們亦已獲邀請為本年十二月在多哈舉行的亞運會擔任賽事主管工作。

2007

本會成立運動員基金,目的以鼓勵現職滑浪風帆運動員獲取更佳成績及幫助退役的運動員有更理想的發展前途。在成立初期,本會得到何厚熹先生捐助港幣伍萬元作為起步。
當時,會長趙不求先生亦承諾,如有任何會員捐助運動員基金任何數目,他亦會以該相同數目捐助該基金,為期至二零零八年八月八日北京奧運開始的第一天,最終基金有籌得近16萬元。
陳敬然獲特區政府頒發榮譽勳章。

2008

陳敬然在北京奧運會中獲得第六名,打破了多年來香港在奧運男子滑浪風帆的比賽成績紀錄,亦是所有亞洲選手中的第一名。
颱風黑格比正面吹襲本會赤柱會所,破壞了20塊IMCO板,四塊JP板,六個板架及兩個鐵籠,需要五日時間清理垃圾。
相隔十年,本會開辦賽事主任課程,以協調賽事主任人員的需求及為二零零九年香港首辦第五屆東亞運動會作好準備,十名會員經過五天的考核,成功獲本會委任為賽事主任。

2009

陳晞文在世界青少年帆船錦標賽及RS:X歐洲青少年滑浪風帆錦標賽中均奪得金牌,為香港青少年女子在海外比賽創下最佳成績。
香港首辦第五屆東亞運動會,滑浪風帆是23個比賽項目之一,亦是東亞運動會其中一個新加的比賽項目。
陳慧琪獲得女子RS:X板組別冠軍,梁灝雋獲得男子Mistral板重量級組別冠軍,鄭國輝獲得男子Mistral板輕量級組別冠軍,陳晞文獲得女子RS:X板組別亞軍,馬翊球獲得男子Mistral板輕量級組別亞軍,陳敬然獲得男子RS:X板組別季軍及鄧庚濤獲得男子Mistral板重量級組別季軍。

2010

陳敬然在廣州亞運會,憑最後三場均以首名衝線的成績反勝奪得男子Mistral板組別金牌,而陳慧琪及陳晞文則在女子RS:X 板組別及女子Mistral板組別各得一面銀牌。

2011

在五月於赤柱會所增建12個闊板位及26個帆籠位,希望能滿足會員的需要。
義務司庫梁啟儀退任,由羅俊英繼任。

2012

賽事管理人員小組設計及推出賽事主任和志願工作人員培訓計劃,以提升及增加賽事主任和志願工作人員的水平,周紅英在這計劃中完成考核成為第一位獲委任的賽事主任。
於十月我們還有幾位賽事管理人員被邀請前往台灣澎湖擔任2012RS:X世界青少年滑浪風帆錦標賽的主要職務,當中有趙不求會長擔任裁判成員、植繼宗副會長擔任總丈量主任及林奕亮擔任賽事總裁,我們期望可以培訓更多的賽事管理人員,為滑浪風帆運動服務。

2013

繼一九九五年、二零零零年及二零零六年後,本會成功主辦了第四次亞洲滑浪風帆錦標賽,賽事在十一月於赤柱正灘成功舉行。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赤柱正灘水上活動中心及大美督水上活動中心正式提供設施作為培訓隊訓練的基地。
於四月開始以網上發佈會訊方式代替郵寄方式以及於十二月成立香港滑浪風帆會facebook。

2014

陳晞文及鄭國輝在仁川亞運會分別於女子RS:X 板組別及男子MISTRAL板組別均奪得金牌,而盧善琳及梁灝雋亦分別於女子RS:ONE板組別及男子RS:X 板組別各收穫一面銀牌。

2015

艾培理總教練於六月正式退休,並由陳敬然署理總教練一職。陳晞文、鄭國輝獲特區政府頒發榮譽勳章,梁灝雋及盧善琳獲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義務司庫羅俊英退任,由周毅文繼任。

2016

鄭俊樑於里約奧運會中奪得第八名,亦是所有亞洲賽手中的第一名,麥卓穎於世界Techno 293錦標賽取得冠軍。
趙不求會長獲特區政府頒發榮譽勳章。

2017

本會由七月一日開始已正式由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的聯繫會員成為普通會員。
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將正式贊助本會舉辦的賽事,為期五年。於七月,陳敬然正式成為香港隊總教練。

2018

陳晞文及鄭俊樑於2018雅加達亞運會中獲得銀牌,馬君正及何允輝亦獲得首次加入的混合組別銀牌。

2019

受反修例事件影響,海通國際 2019香港滑浪風帆公開錦標賽被迫取消。

國際帆船聯盟 (World Sailing) 表決後通過以 iQFOiL 作為 2024 巴黎奧運會滑浪風帆比賽器材,港隊隨即在本地比賽中轉用新器材作賽。

趙不求退任會長,由周毅文接任。植繼宗退任副會長,由蘇森友接任。戚偉安出任義務秘書,封學明出任義務司庫。

鄭俊樑,馬君正及何允輝分別獲頒發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

2020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定於八月舉行的東京奧運延至 2021 年夏季舉辦, 早前已分別獲得男、女子RS:X 的入場資格則未受影響。

原定於春季舉辦的兩項本地賽事,第 63 屆體育節 – 滑浪風帆比賽及青少年滑浪風帆比賽均須取消,而多站的海通國際 2020 香港滑浪風帆巡迴賽及香港滑浪風帆公開錦標賽亦需延期舉行。

我們新增 Instagram 頻道發佈更多元化的訊息,內容包括運動員專訪、海外訓練點滴、新款器材簡介等資訊,務求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跟大眾分享滑浪風帆相關的知識及一眾運動員背後的心路歷程。

2021

原定於2020年7月舉行的東京奧運會延期到2021年上演,鄭俊樑及陳晞文分別在男子及女子RS:X組別取得第13及第8名。

連續兩年停辦的「香港滑浪風帆公開錦標賽」在2021年12月得以再次舉辦,還在中環海濱舉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滑浪風帆夜航比賽。

本年舉行了5個分站的巡迴賽,一個「聯校滑浪風帆比賽」及一個「青少年滑浪風帆比賽」,合共進行了超過50場比賽,有逾800名人次參加。

2022

香港隊成員於海外比賽取得不俗成績,3月在阿布札比舉行的亞洲帆船錦標賽,香港隊在男、女子iQFOiL及RS:X組別囊括4金2銀1銅,鄭清然、鄭俊樑、馬君正及魏瑋恩,分別包辦4個組別冠軍。

歐令揚在iQFOiL國際賽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站取得銅牌,同時亦於U21組別勇奪金牌,成為港隊征戰iQFOiL歐洲賽的獎牌第一人。

10月於法國舉行的iQFOiL世界錦標賽,鄭清然在男子組別以第49名完成賽事,排名亞洲區首位;馬君正則在女子組取得第21名,創下改用iQFOiL新板種後的世錦賽最佳排名。完成世界賽後,馬君正隨即到日本參加PWA世界職業巡迴賽,並以第6名完成賽事,成為首位征戰職業賽的本地女子滑浪風帆運動員。

本地賽事方面,12月在赤柱正灘舉行的「海通國際iQFOiL亞洲滑浪風帆錦標賽暨香港滑浪風帆公開錦標賽」成為首個iQFOiL亞錦賽,獲多名海外選手踴躍參加,香港隊包辦了成人組及青少年8個組別冠軍,並繼2021年後再次於維多利亞港舉行表演賽。

新興板種Wingfoil獲定名為滑浪風翼,並在5月開始舉辦滑浪風翼比賽,當中包括在iQFOiL亞洲滑浪風帆錦標賽展開前增設的GWA滑浪風翼資格賽。

2023

經過2023年5月3日舉行的會員大會通過特別決議和公司註冊處的認證,本會名稱由「Windsurfing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改為 「Windsurfing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China」及本會之中文名稱由「香港滑浪風帆會」改為「中國香港滑浪風帆會」。